即将展出 | 相遇 Encounter:亚洲抽象艺术群展
相遇
Encounter
亚洲抽象艺术群展
“相遇”作为理解日本“物派”理论支持者、韩国“单色画”运动发起人李禹焕创作的关键词,在他的文章《寻求相遇》中被定义为:人超越“人类”的概念,在一定场合接触到世界自身的原本状态的鲜活性时感悟到的魅力瞬间。
此次展览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与20世纪50-60年代激越的日本“具体派”, 60年代末诞生的“物派”,70年代的韩国“单色画派”,以及80年代晚期出现并发展至今的中国抽象绘画,回溯亚洲艺术的实验与创新,艺术家如何从向西方学习探索的阶段走到与崭新的语言模式相遇的地方。展览艺术家包含:赵无极、元永定正、曾海文、林寿宇、李禹焕、前川强、松谷武判、关根伸夫、王劼音、余友涵、刁德谦、苏笑柏、朱金石、周长江、沈忱、陈墙、秦一峰、丁乙、陈若冰、丁设、陈彧凡、名和晃平、蒋鹏奕、原田透、迟群、张宁、王一等(按艺术家出生年排序)。
在现当代艺术发展语境中少有的能够全面参与于二战后全球艺术活动的华人艺术家林寿宇,受多位西方抽象艺术大师影响,以“大色域”的表现方式,运用“极简”的手法,建构出他1960年代前期至1970年代中期“白色系列”的极简主义绘画。他也获邀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并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一同获颁“威廉佛瑞纪念收藏奖”。
林寿宇(1933-2011)T and A 1968 布面油画 91.4 × 71.1 cm
对于许多人来说,当代艺术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应该是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前卫”展览。'85新潮美术运动风起云涌,得以接触到许多西方艺术资讯后也让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呈现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研究,并逐渐呈现抽象艺术潮流。如作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余友涵,在80年代开始了抽象领域“圆”的系列。
余友涵(b.1943)抽象 2019 2-6 2019 布面丙烯 210 × 158 cm
“具体派”作为非西方文化的艺术流派在过去被西方艺术史视作抽象表现主义的分支,直到纽约索罗门·古根汉姆美术馆于2013年的回顾展《具体:灿烂的游乐场》(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令大众对具体派的关注达到了高潮,具体派对于新方法与新媒材的探索欲望与实验性质也在回顾展的梳理下被视作亚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
具体美术协会的发起者吉原治良选择了“具体”(Gutai)一词,“Gu”是指“工具、手段、方法”,“Tai”是指“身体”,是“具现化物质灵性的意志”。具体美术协会的成员用自己的身体实验各种材料,用打击、撕开、滴漏等行动,与油彩、沥青、泥土和水等物质融合在一起。他们不忌材料、技法,挑战想象力,探讨身体、物质、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将强烈的生命感与物质性建立联系。
抽象绘画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西方被认为几乎穷尽了它的各种可能性,许多艺术家试图突破西方现代抽象绘画当时所遇到的瓶颈。“物派”(Mono-ha)的诞生时值20世纪60年代末,是极简主义(Minimalism)、贫穷艺术(Arte Povera)以及大地艺术(Land Art)在西方活跃的时期。1968年,26岁的关根伸夫构思制作的《位相—大地》成为了物派的开山之作。
关根伸夫(1942-2019)G 25-20 石器时代1988 和纸 金箔综合材料 80 × 65 cm
李禹焕大为欣赏关根伸夫,认为其作品与自身的艺术观念十分吻合。他深受中国庄子与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以及禅宗理论的影响,为关根伸夫与“物派”撰写了许多理论,提倡在几乎自然本身的物质和未加工的工业用材的物质之间,让艺术家通过时间、场所、和身体行为进行介入,从而获取自身与事物之间产生的新距离,而艺术作品应成为物品偶然的相遇空间。
通过与此次艺术作品的相遇,我们也得以重新审视和解读亚洲美学、哲学和文化元素,并理解艺术家如何拓宽了亚洲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模式。
沈忱(b.1955)日记 08-96(四联作)1996 布面丙烯 81 × 279 cm
此次展览鸣谢"典传家具"的支持